钢铁文章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碗熬饭”里的移风易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44:0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宥力

这几日,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后沟村张家老人去世后,家人“一碗熬饭办丧事”的做法得到了乡里乡亲的称赞,不但大大缩短了治丧时间,成本也大幅度下降。4月5日,青海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在谈到这一典型做法时表示,“一碗熬饭办丧事”是青海文明殡葬、移风易俗的成功做法,目前全省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事俭办“瘦身套餐”,群众纷纷节俭办丧事,让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更浓了。

据后沟村村民介绍,在“一碗熬饭办丧事”没有推行之前,申中乡丧事办理普遍为5天,杀猪宰羊、大办酒席、“老八盘”加上给丧管、帮厨的“红花礼祀”,治丧费用达到三四万元。时间长、浪费严重、经济负担重的现象很明显,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改风气、文明殡葬的愿望却很强烈。

随着全省深入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湟源县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殡葬新风尚,一碗“熬饭”办丧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和群众减负“两把锁”。

记者了解到,湟源县把村规民约作为重要抓手,重新细化、完善了全县154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内容,将一碗“熬饭”办丧事的就餐方式纳入村“一约四会”。各村积极搭建减负平台,部分村整合村委闲置资源,设置殡葬服务站,免费提供给辖区群众使用。充分发挥党员、“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见行见效。群众普遍反映,“一碗熬饭”办丧事不仅节省了座椅碗碟租赁费,还节省了烟酒饭菜置办费,治丧周期从5-7天缩减为3天,原本需要花二万多元的,现在三四千块钱就把丧事办了。

同时,湟源县还施行“经济奖补”,合理制定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将部分集体收益用于鼓励支持丧事简办,形成了“集体增益-群众受惠-文明新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村集体对提前报备、推行“一碗熬饭”等简办丧事的家庭一次性补助500元至2000元,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文明殡葬的积极性,推动移风易俗从“政府要求”内化为“群众自觉”,变“攀比负担”为“文明红利”。

从“大操大办”到“一碗熬饭”,正是青海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移风易俗重点领域治理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青海持续健全完善殡葬管理政策制度,加快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动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为主导、经营性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的殡葬事业发展格局。

全省加快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21亿元,新建殡葬服务设施36个、能力提升21个、火化炉环保改造25台,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县级行政区域覆盖率达到98%,切实提升了基本殡葬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人数已实现5连增,累计为1.4万名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群众家属发放奖补资金3200余万元,厚养礼葬、生态安葬的文明新风尚已然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