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文章网
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轻人热衷“跨时空祭扫”:于历史尘埃中寻求精神坐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1:31:00    

□潘礼悦(西南科技大学)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除了传统意义上对已逝去亲人故友的祭扫,一种特别的现象悄然兴起——众多年轻人热衷于给古人扫墓。从武侯祠到周瑜墓,从霍去病墓到李白墓,这些历史人物的安息之地迎来了一批批年轻访客,他们带着鲜花、零食、手写信,甚至极具创意的现代物品,前来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4月6日 封面新闻)

这种看似新奇的行为,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对于这届年轻人而言,孔子、曹操、苏轼、岳飞等古人,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字,而是一代精神榜样。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在古人身上寻找到了精神寄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英勇无畏,激励着年轻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李白潇洒不羁、豪放浪漫的气质,让年轻人在追求个性与自由的道路上找到共鸣。他们通过给古人扫墓这种仪式,汲取古人的精神力量,进而获得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的动力。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给古人扫墓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性传承。以往,清明节的祭扫活动多集中在家族内部对先辈的追思,而如今年轻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将名人陵墓纳入祭扫范畴,使得清明节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扫墓经历、交流历史感悟,吸引了更多同龄人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形成了一种自发的文化传播现象。这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文化探索,比传统的说教式历史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然,在这股年轻人给古人扫墓的热潮中,也需要关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热门古人陵墓所在地可能因游客增多,而面临保护压力,相关部门和景区需要做好游客引导与文物保护工作,确保祭扫行为不会对古迹造成损害。同时,年轻人在表达对古人的崇敬之情时,也要秉持严肃、尊重的态度,避免出现一些过度娱乐化或不恰当的行为。

这届年轻人热衷给古人扫墓,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新形式。它让我们知道,共鸣不一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也可以在历史尘埃中寻求精神坐标。当Z世代与古贤在墓碑前相遇,传递的不仅是香火,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密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