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随着城市漫步等文旅形式走红,不少城市街区找到了专属的流量密码,借助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引入多类型的商业业态,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街区商业”,不过与此同时,街区商业引发的噪音扰民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最近就有市民向我们反映说,3月以来他们居住的黑石公寓园区内市集重启,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集市一来这里就开始,卸货的、装货的,声音很响。”家住复兴中路的罗先生说,最近他家附近的黑石M+园区周末集市重启了,喧闹声要持续到晚上九、十点钟,还不时会有摊主放音乐。“两个音响开出来,唱歌‘哇哇’这样的,‘要命’了。”周边居民也都不堪其扰。
对此,园区和市集组织方表示,集市严格控制经营时段,同时对入驻摊位也有筛选,不太会噪音扰民。“要求晚上9点钟结束,9点半撤场完毕,我们是管控到直接断电。”上海集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昱婷说。而集市项目负责人陈丹则表示,招的摊位不会产生噪音:“现在招的都是一些文创类、手作类的比较多,特别是在这个园区,我们是没有任何噪音的,连音乐都不给放,连小的音响都不给放。”

居民与集市、园区相关方都各执一词,究竟哪个属实?某个周六晚上8点多,记者来到黑石M+园区,看到现场大约摆了30多个摊位,确实有两个摊位正在放音乐。一家卖唱片的摊位,还将唱片机直连功放,给顾客试听。

现场确实有工作人员来劝导,但收效甚微。晚上9点后,音乐仍在持续;9点半,集市断电,摊主们开始陆续收摊。但直到9点50分,仍有两家摊主在点着充电式照明灯做生意,直到10点15分收摊。这之后,园区里的两家酒吧又迎来顾客高峰,人来人往,声响十分明显。

周边居民告诉记者:“晚上十点多都吵得睡不着,两、三点的时候大概酒吧顾客酒喝多了,很喧哗,我说别吵,又‘哇哇’又吵起来了。”
对此,园方表示,他们已对酒吧商户做了全封闭式改造,并要求夜间不使用外摆位。现在,酒吧经营受限,租约到期后可能就不再续约了。“在我们的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商户都是有证经营的,其实从这样的调整上来讲,经营园区我们作为运营单位也是压力比较大。”

天平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郑诗雨表示,后续会介入协调:“市集就尽量减少那种容易引起人群聚集的活动品类,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的情况,我们会采取一些座谈协商的方式。”
街区商业和扰民之间的矛盾,到底该如何解决?不远处,被城市漫步带火的安福路一带就曾做过探索。武康路安福路街区长约1.5公里,沿街有170多家商铺,涉及八个居民区,一度也出现过游客过多和商业扰民的问题。2022年,街道出面搭建平台,让居民、商户和游客一起坐下来,讲诉求、摆问题。“都可以来参与讨论,也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在短短两个月之内,我们收集到了25个问题和45个需求。”湖南街道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介绍。

最终,各方达成的共识,以《住户公约》《商户公约》《游客公约》等形式敲定下来,其中的《商户公约》就涉及规范经营、确保经营秩序等内容。老麦咖啡联合创始人王斌称:“我们在制定‘软法’公约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夜间酒吧业态尽量不要拖到12点之后,也是保证周边居民的休息。”周边居民也认为:“大家都有遵守约定,在一个很平衡的点,做很平衡的事,就很舒服。”
打这以后,出于感谢,街区的咖啡店会不定期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咖啡;理发店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而书店则为居民提供了阅读场所。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表示,从围墙内的小区治理,到打通围墙、链接内外的街区治理,安福路街区协商共治的思路值得借鉴。“建立一个街区和社区共同体的站位,来理解这个事情,因为只有商户来才带来流量和活力,从街区的价值来说,它是有帮助的,如果这个共同体建立起来,可能对于解决这类问题,它都是更有价值的。”

上海有发展街区商业的好底子,而商业繁荣和烟火气的相辅相成,也能促进城市文旅业的发展。面对街区商业和扰民之间的矛盾,一刀切的禁令可能会有失偏颇,不妨换个思路,比如发挥街道党建引领作用,把各方力量团结起来,通过搭建平台,协商共治,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看看新闻记者: 张羽飞(见习)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吕艳
摄像: 汤捷 丁家伟 孙佳逊
责编: 顾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