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5年4月4日7版 版面截图
原题:江苏南通海门区运用无人机、无人船助力环境执法
水天联动 立体监管
“嗡嗡嗡……”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青龙港闸,一架黑色无人机盘旋着飞上天空,沿着18公里长的青龙河从南往北飞行,开展常态化巡逻。
海门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三局副局长孙伟从手中的显示屏上,看到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静静流淌的河道两边,分布着树木和工业企业,雨水排口也清晰可见。他将画面切换至红外模式,只见在满屏深深浅浅的红色中,突然出现了一处颜色加深的区域。放大查看后,孙伟发现这里正是青龙河边的一处工业集中区。
海门南靠长江、北依黄海,通江达海、水域纵横,拥有8个省考断面、6个市考断面,水环境脆弱敏感;同时,该区经济比较发达,拥有工业企业超千家,其中环境监管重点企业约有百家。青龙河边的这处工业集中区,由化工园区撤销后转型升级而来,是重点管理对象。
红色加深,意味着水温异常,存在偷排可能。孙伟通过对讲机,联系上海门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能手仲佳鑫。仲佳鑫正带队同步在沿岸执法检查。收到消息后,他迅速在大庆路岸边放下一艘无人船。
无人船下水后,来回行驶在工业集中区旁1.5公里河段上,利用水下声呐系统,扫描探测是否有暗管存在。无人机则飞到上空,将无人船工作的全过程拍摄下来,以便固定证据、日后取证。
“这次没有发现暗管。红色加深是因为日光照射引起水温升高。”仲佳鑫介绍,一旦发现有暗管,无人船能够深入污染禁区采样,打破传统方式只能通过岸基采样的难题。“‘水陆空’协同配合,避免了执法检查打扰企业生产;如果发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固定证据。”
执法工作中,“无人船定位”与“无人机溯源”,有多种组合方式。
前不久,海门港新区一名网格员在工作群里上报:辖区一条河道出现不明油污。孙伟介绍,此处芦苇丛生、水深2米,存在着“人所不能及”的执法死角。执法人员先操控无人船,发现了一处地下排口正在排放废水,再通过无人机对沿岸几家企业进行溯源。很快,“千里眼”就传回“探报”:一家企业有个露天食堂,地面上有油污。
顺着这个线索,工作人员现场执法了解到,该企业几天前刚完成食堂改造,误将油污管道接至雨水排口。在数据、画面等证据前,这家企业不仅第一时间整改了管道,还派出人员对河面上的油污进行清理。
南通市海门生态环境局局长刘华军介绍,传统人工排查效率低、盲区多,无人机+无人船的“水陆空”立体监测,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到达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污染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测,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同时,“非现场执法模式”,既对企业“无事不扰”,又能找到问题所在,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海门通过“无人机+无人船”的协同作战,累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8起,涉及违规设置排污口、危废贮存不合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黑烟等违法行为。目前,海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数量不断减少,环境执法工作向智能化、精细化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