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的城市记忆
——从山海赛道到千亿产业的
“双城记”
1987年,大连马拉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1987年的发令枪响,唤醒了大连人心底沉睡的运动热情,那年,113名跑者穿过起重机林立的码头;2025年,这座“奔跑的城市”迎来第35次与世界的约定,参赛者数量暴涨292倍(本届3.3万人参赛)。未来,总投资21亿元的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玻璃幕墙上,将映出更多矫健的身影。
这场持续35年的奔跑,早已超越体育赛事范畴:它让老厂房变身网红打卡地,令2211公里海岸线化作“运动经济带”。此刻,赛道不仅仅是竞技场,更是丈量城市新生的标尺。大连正开启一场比跨海大桥更壮阔的“撑杆跳”式征程。

赛道变迁
从工业重镇到滨海明珠
5月11日,当大连马拉松赛发令枪再次在东港商务区响起,3.3万名跑者脚下的赛道将是一幅城市更新的画卷。这里曾是老工业基地的港口作业区,如今已蜕变为集商务、文旅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赛道途经的港东五街,因巨轮与高楼同框的奇观,已成为大连“网红打卡地”,仅2024年便吸引超百万游客驻足。而中山广场的百年欧式建筑、劳动公园的樱花大道,则在诉说着大连“山海连城”的独特气质。

据赛事组委会统计,85%的赛道覆盖文旅地标,较10年前提升40%。大连市文旅局副局长王文勇表示:“赛道设计不仅是竞技需求,更是城市形象的动态展示。”
人物故事
奔跑中的城市温度
今年72岁的大连跑者刘苏,连续34届参加“大马”,见证着从青丝到白发的坚持。“以前跑过大连的老厂区,现在眼前尽是碧海蓝天。听着市民的加油声,仿佛每一步都在和历史对话。”
而来自青岛的马拉松参赛者张晗,去年在31公里处因抽筋险些放弃,是志愿者的及时救治和沿途观众的呐喊让他坚持完赛。“大连人的热情比海风更治愈。”他感慨道。
大马赛道上,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爱纳孤独症孩子。他们在海之星跑团志愿者们的陪伴下,有8名孤独症孩子完成过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比赛。海之星跑团团长徐守国说:“马拉松让‘星星的孩子’学会用脚步丈量世界,这是体育赋予城市的温情。”

IP效应
一场赛事
激活一条产业链
“跑一场马,游一座城”已成为大连文旅的金字招牌。2024年赛事期间,全市酒店入住率同比提升显著,东港商圈餐饮营业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组委会继续联合百家商户推出“吃住行游购专属福利”,涵盖住宿、景区、文创等多领域优惠,必将带动衍生消费规模再创新高。
而马拉松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升级。依托马拉松IP,大连打造了“赛事+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让2211公里海岸线变身“运动经济带”。数据显示,2024年大连文体旅产业总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比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马拉松对产业升级的直接贡献尤为突出。

35年再出发
奔跑诠释城市精神
从1987年首届赛事仅百人参与,到如今跻身田联精英标牌赛事;从埃塞俄比亚选手包揽冠军到中国健儿何杰、丁常琴升起五星红旗,大连马拉松的蜕变正是城市发展的缩影。35年来,大马从未止步于竞技,它是一场全民狂欢,更是一座城市向世界递出的名片。

在这条赛道上,每一步都印刻着大连从“工业长子”到“文旅网红”的转型足迹。当破3选手的专属奖牌在海风中闪耀,当孤独症儿童冲过终点的瞬间引发欢呼,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的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用奔跑书写的开放、包容与创新。
未来,随着“马拉松+”理念的深化,这条赛道将继续延伸——它通向的不仅是终点线,更是大连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星辰大海。正如跑者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大连,用42.195公里让我们读懂了城市的浪漫。”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陈晶
图片:一赛一会组委会
编辑:王宇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