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当中国办出第一份邮政储金业务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便有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普惠初心。百年后的春天,邮储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共同举办“联邮共进 益企向新”民营企业走进邮储银行活动,发布《民营企业“五力赋能”专项行动方案》。
这场跨越时空的金融接力,将当年储户手中"积小成巨"的存折,升华为今日民营企业"破茧成蝶"的成长密钥。
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表示,邮储银行将扎实推动经营发展助推力、科技创新牵引力、数字化转型支撑力、现代化治理构建力、生态合作拓展力“五力赋能”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同时,也做出承诺,未来五年,邮储银行将为各类民营经济主体累计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10万亿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
然而,在LPR处于历史低位的今天,邮储银行如何兑现这份万亿承诺?答案藏在那套名为"看未来"的技术体系中。年报数据显示,邮储银行已应用"看未来"技术批复超1.6万户,批复金额达3.6万亿元,其72.84%的户数增速与169.10%的金额增速,正是科技赋能金融的具象化注脚。
解码十万亿承诺的科技密码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如何穿透迷雾预见未来?邮储银行面向未来,正以"看未来"理念与技术应用重构金融逻辑,同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前瞻性判断。
当传统风控模型还在关注财务报表的"过去式"时,"看未来"技术体系已经极大提升邮储银行洞察行业趋势、找到市场缝隙、制定清晰发展策略的能力,助力其抢抓市场先机、优化客群结构、有效防控风险,赋能新形势下公司授信业务高质量发展。
因此,“看未来”不只是风险评估模型,而是超越财务指标的成长洞察,更是企业全生命周期价值的解读者。
一方面,在业务尽调及审查审批阶段,邮储银行通过应用“看未来”技术,辅助授信人员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审视行业性、趋势性的风险隐患以信贷投放的合理性和长期可持续性为基础,优化授信策略,有效统筹信贷投放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贷后跟踪阶段,邮储银行通过运用“看未来”技术,将企业和行业的实际数据与前期准入阶段的“看未来”预测数据对比,有助于增强邮储银行对企业风险暴露的前瞻性预判能力,进而能够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授信策略,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
2024年,邮储银行在原有制造业“看未来”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开发了11个看未来”细分行业模型,提高“看未来”技术对不同行业、不同属性客户的适配度。
目前“看未来”模型体系已实现全面覆盖科技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客群。同时,优化科技企业“看未来”指标框架,制定科技企业信贷技术指引,切实提升科技金融的服务质效。
这种前瞻性风控能力在邮储银行2024年年报中呈现为一组关键数据:“看未来”技术批复企业超1.6万户,增长72.84%;批复金额超3.6万亿元,增长169.10%。
此外,邮储银行通过“看未来”技术的应用,精准选择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前景的优质赛道,报告期内筛选核心目标客户、新兴产业营销客户名单等近2千户,实现前端清单引领,精准营销,快速锁定价值客户。
翻开邮储银行年报,122.96亿元的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3.53%的持续加码,正构筑起邮储银行的数字护城河,也印证邮储银行科技赋能的深层变革。
从“看未来”技术的应用到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上线,再到自有大模型"邮智"的发布,科技赋能支撑着邮储银行在保持0.9%不良率的行业顶尖风控水平下,实现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44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2.29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63万亿元。
数字生态银行进化论
科技力量正在深度重构这家金融机构的基因密码。对于邮储银行而言,"五篇大文章"绝非应景之作,而是根植于企业血脉的战略觉醒——这种源于百年传承的金融自觉,正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当市场热议绿色金融时,邮储银行依托行内“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环境风险与授信政策深度融合,高效识别企业的环境信用风险,提升信贷管理效率;打磨信贷业务平台(公司),运用智能模型识别技术自动测算环境效益数据结果,统一绿色贷款分类规则,增强对绿色项目和绿色资产的识别能力,精准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邮储银行通过推动业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构建集约共享和自主可控的企业级无纸化系统,深度适配166个业务场景应用,累计为授信、信贷等业务办理节约用纸540余万张,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达110余吨,大幅降低作业成本,显著提升作业质效。
当人口老龄化加剧时,邮储银行积极构建与人口老龄化、多样化养老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养老金融体系,推出“U享未来”个人养老金服务品牌,搭建“一个账户、两个专区、三份测算、四类产品、多项权益”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服务体系。并相继推出退休待遇计算器、养老省税计算器、养老模拟计算器、家庭养老账户、自动缴存等养老特色服务,构建全周期养老服务生态。
同时,邮储银行持续升级线上渠道适老服务,在手机银行大字版推出免登录转账,在动账通知等功能拓展语音播报服务场景,融合数字人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办理业务,提升金融服务的获得性和幸福感。
当书写普惠金融大文章时,邮储银行依托近4万个营业网点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将物理优势叠加"主动授信+智能风控"技术,依托大数据模型为申请“普惠贴”产品的企业客户进行实时线上智能风险评估,满足小微企业足不出户获批额度及办理贴现的需求,时效从2-3天提升至最快T+0。打造集开放能力、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开放平台,专注政务、民生、普惠领域,应用场景已超2000项,月均交易金额约24亿元。
当面对科技型企业"高成长、轻资产"的融资痛点时,邮储银行利用“金信"统一授信管理系统基于多维大数据,构建科技型企业能力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资金流企业评价视角,准确识别科技型企业的价值与风险全面评价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提升本行风控精准性,提高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有效破解融资难的瓶颈。
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超30%,这9万户科技企业的成长曲线,也勾勒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等高线。
科技赋能的韧性逻辑
借助科技赋能带来的深层变革,邮储银行在同业徘徊于"规模焦虑"时已坚定朝更加稳健、均衡、韧性的发展模式转型。
2024年年报中1.87%的净息差、43%的中收增长、0.90%的不良贷款率演绎着科技动能向经营质量的转化逻辑。
净息差的韧性密码藏在资产负债表的精妙平衡中。2024年,邮储银行量价保持双优,在银行业息差快速收窄的背景下,邮储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增长1.53%,净息差1.87%,保持了绝对值和变化趋势的“双优”。同时,在2024年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7万亿元,达17.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负债总额突破16万亿元,达16.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9%。与上市前相比,短短9年间,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增长134.16%,贷款总额增长260.59%,存款总额增长142.47%。
业务体系的进化则让邮储银行收入更加均衡。在银行业零售业务普遍承压背景下,2024年,邮储银行公司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5%、中收增长43%;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4.82%。零售长板持续巩固,AUM规模达到16.69万亿元,新增非存款AUM占比提升近13个百分点,富嘉客户、鼎福客户分别增长17.6%、26.9%;消费贷款逆势增长超1300亿元,其中房贷增量居国有大行的第一位。公司短板快速补强,贷、存款均增长近14%,增速国有银行第一;客户数量超过180万、连续4年新增超过30万户,其中主办行客户增长超过110%;FPA突破5.5万亿元,增长近19%。
资金资管亮点纷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债券投资规模增长21.21%,债券做市交易量突破万亿元;同业客户合作数量超过3300家,“邮你同赢”平台累计交易量超5万亿元;托管规模突破5万亿元,中邮理财规模增长32%,增幅居国有大行前列。
更深层次的韧性则体现于邮储银行资产质量管理上,在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下迁背景下,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90%,不良贷款生成率0.84%,拨备覆盖率286.15%,继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此外,9.56%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44%的资本充足率也为邮储银行构筑起双重安全边际。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特别国债注资1300亿元带来的资本补充红利,叠加资本计量高级法推进释放的空间,也将转化为邮储银行的实质性竞争力。
邮储的韧性叙事,从来不是对抗周期的悲壮史诗,而是顺应时代的主动进化。从1919年邮政局储金业务的木质柜台,到如今"看未来"技术的智能中枢;从近4万个网点编织的普惠网络,到MAU超8100万的数字生态——这家金融机构始终在证明:真正的经营韧性,是让科技基因渗透资产负债表的每个数据,让国家战略融入利润表的每项构成,最终在时代浪潮中,将百年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生长力量。
数字蓝图谱写百年普惠初心
翻开泛黄历史,1919年邮政储金业务服务大众、普惠城乡的初心跃然纸上,并在百年后演化为服务6.7亿个人客户的数字生态。
邮储银行的成长史恰是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缩影。从"自营+代理"模式破解县域金融困局,到"看未来"体系重塑风控逻辑;从近4万个网点编织的普惠网络,到"邮你同赢"平台构建的5万亿级同业生态圈,这家银行始终在求解"金融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当"五力赋能"专项行动的蓝图徐徐展开,邮储银行给出的不仅是未来五年10万亿融资的承诺,更是一套科技赋能实体的系统解法:到2027年,用"易企营"数字化平台破解25万家民企管理痛点,以300名客户工程师助推产业数智化转型,借"智创未来护航计划"等助力超5000家民营企业提升治理效能。这些举措与"五篇大文章"交织,正勾勒出数字生态银行的未来图景。
邮储的故事从未如此充满张力。当金融科技的星辰大海遇见实体经济的山川丘壑,这家承载着百年普惠基因的银行,正以"看未来"的智慧与勇气,书写着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注脚。
邮储银行的故事里没有完美英雄,只有在历史惯性与现实挑战间蹒跚前行的改革者,它不提供银行业的乌托邦想象,只展现一个真实样本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重构生存逻辑:用技术解构传统,用制度对抗惯性,用每一寸艰难的自我革新,丈量中国金融深水区改革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