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蓉
这个春招季,应届毕业生花花(化名)的第一场面试并非来自人类,而是一个全程微笑的“AI面试官”。半小时内,12个问答结束,一份呈现优劣势的评估报告很快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AI面试官”正大量上岗,成为招聘新潮流。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报告》,“AI视频面试”的应用场景占比已达31.8%。而校园招聘平台牛客网统计显示,超过50%的应届生收到过“AI面试”邀请。
当算法成为伯乐,这场颠覆求职体验的技术革命,会重塑职场生态吗?

网络截图
“AI面试”新体验:有人中途放弃,有人花6小时完成一场
“虽然还没被AI取代,但已经在被AI筛选。”眼下,“AI面试官”正逐步渗透进外企、银行、互联网、快消等各行各业,率先颠覆这届大学毕业生的校招求职体验。
自去年秋招季开始,读研三的花花已经接连参加3场“AI视频面试”。第一次,为了应聘一家银行的柜员,花花带着好奇心点开“AI面试”的链接。屏幕里出现一位虚拟女性面试官,尽管她全程微笑,不时点头、眨眼,充满亲和力,花花却在面试中途就烦躁地选择放弃,“问题很宽泛,不具备针对性,基本等同于‘宝洁八大问’,一共6道题,每道题加一个追问,相当于要现场编12篇小作文,如果毫无准备,很难临时作答。”于是,今年春招季,为了应对两家大公司的“AI面试”,花花提前做足准备,“问题果然都差不多,感觉没有多智能。”
从晚上7点到深夜12点多,为了应聘另一家公司的海外运营岗,今年3月的一天,大学生小何坐在电脑前近6小时,才完成一场“AI面试”。“一共8道中文题和1道英文题,每道题回答限时3分钟,但对于思考时间没有限制,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且每道题最多可以录3次。”面对每个提问,小何都会花约半小时构思好回答,并录制两三次,“一说得不顺畅,我就会重录,怕因为语句重复,系统不理解,影响对我的评估。”
尽管“AI面试官”势头凶猛,但质疑声从未消失。对于“AI面试”,27岁的小秦直言自己像遭遇了“技术霸凌”,“简历一投出去,很快就会收到一些公司的‘AI面试’链接,感觉都没对简历进行过筛选。这种对求职者的海面,相当于我们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很可能是无用功,有点不尊重人。”“AI面试”的作答限时,还让小秦充满紧迫感,“看着倒计时,很难放松,会影响我的正常发挥。”
形象亲和的“AI面试官”却让花花感觉冰冷生硬,“全程是单向输出,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互动。只是对方在测试你,而你不能对公司和岗位有更多了解的机会。”
半年内,小何参加过一家著名集团的两次“AI面试”,每次面试后,她都收到一份评估报告,从创新力、思维力、抗压力、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能力及英语交流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她的优缺点。奇怪的是,两份评估报告的结果相差甚远,“半年前,它说我创新能力差;现在,它又说我创新能力特别好。”小何禁不住怀疑,“AI面试官”真的能准确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和个性吗?

“AI面试官”的评估报告(受访者供图)
“AI面试”的双面效应
在天津大学,花花身边的一些同学已经开始抵制“AI面试”,“他们如果收到‘AI面试’链接,就会直接拒绝。”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求职者发问:“AI面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今年2月8日,在科技综艺《未来中国》中,近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方小雷带“AI得贤招聘官”亮相。方小雷透露,“AI得贤招聘官”能自动完成95%的初筛工作,大幅减少HR负担,还能通过多轮对话与智能追问功能,让面试更高效、更深入,甚至可以通过多模态技术实现客观评估。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曾统计,10位HR耗时5天完成的校招初筛,AI仅需2天即可完成。依托“AI面试官”,企业可同时实现跨地域、大批量的线上面试,相较于传统面试,效率更高,且标准统一,愈发受到企业青睐。
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HR李丽(化名)告诉记者,今年3月,公司开始在校招初面中引入“AI面试”,“我们会参考评估报告上的分数来评判候选人的基本能力,但不会完全依赖,还是会浏览所有简历。”李丽说,作为辅助工具,“AI系统”可以提高自己完成海量简历筛选的效率,代替自己完成机械化、程式化的部分工作,节省出时间做更多有创造性的事务,但市面上的相关产品还处在初期阶段,设备或网络异常等情况都可能带来误判,不想因此错失优秀的人才。不过,她相信,未来,“AI面试”的相关技术会不断优化。
对于部分大学生抗拒“AI面试”的现象,李丽直言,“这种对新生事物的排斥,可能很大程度来自心理层面。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恐怕也不适合从事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AI面试官”(图源:视觉中国)
“AI技术”的加持提高了招聘流程的效率,可也引发了一新问题。李丽表示,公司的线上面试中曾遇到有候选人利用“AI工具”作弊的情况,“每个提问后,他都会卡住一段时间再作答,不是正常聊天的状态。”
在一场线上群面中,花花也遇到了利用“AI工具”作弊的竞争者,“当时要即兴演讲,他在读题时把问题输入‘AI工具’,照着稿子说,说得很流畅,也很有条理。”花花说,如果不是对方在事后告诉自己,完全听不出他有作弊。
如今,面对社交平台上充斥的各种利用“AI工具”应对“AI面试”的攻略,花花坦言,“我很谨慎,不会这样做,但如果我的竞争者这样做,感觉不太公平。”
未来的“AI面试官”:会察言观色,有情感互动
从初筛简历到视频面试、人才评估,“AI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进招聘流程。一边是企业提效增速的野心,一边是求职者人性化与个性化的需求,“AI面试”的发展正陷入效率与体验的平衡难题。
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让人感觉冰冷或紧张、让应聘者投机取巧的漏洞……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任王韬认为,当前的技术发展足以让“AI面试官”克服这些问题,变得更聪明、更有情商。
“‘AI面试官’可以不那么冰冷。”王韬说,情感认知技术和性格识别技术的叠加可以让“AI虚拟形象”学会“察言观色”,对人类情感进行正确反应,甚至能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实时检测人的微表情及心率变化,识别人的注意力情况,分析人的性格特征,“如果‘AI面试官’有情感认知和性格识别技术为支撑,就可以识别出求职者是不是在说谎或作弊、是否存在焦虑等,并根据其性格和情绪状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情感互动,使求职者获得更好的感受,也可以获取求职者更准确的信息。”
一些企业已经在尝试对市面上的“AI面试官”改造升级,赋予情感表达。王韬透露,最近一两年,有不少公司联系自己,想在“AI面试工具”中使用他们实验室的技术。

情感伙伴机器人算算(受访者供图)
除了对于面试体验的优化,在王韬看来,可能出现的算法歧视和误判也是“AI面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亚马逊曾使用过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招聘工具,试图帮HR分担压力,但最终因为这个新引擎不“喜欢”女性而被迫中止。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算法更像人类的镜子,模仿着人类的行为与思考方式,也可能同样存在信息茧房。研究者发现,在评定应聘技术性岗位的求职者时,这套“AI系统”之所以偏爱男性,是因为学习样本来自亚马逊过去10年内收到的所有简历。而这些简历中,原本男性就偏多,且最终录取的员工也是男性居多。
王韬说,针对这种算法歧视可以实现人工干预,修改模型,使系统对性别保持中立,但这建立在人类知晓存在偏差的前提下,无法保证算法不会通过其他标准对应聘者的简历再分类,并产生歧视。
王韬和多位受访者都认为,“AI面试”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越来越普及。他相信,未来,“AI面试官”可能从初筛环节进入复试甚至终面,配合人类面试官完成招聘全流程,“它可以像助手一样,在旁边提供过程信息,比如,告知人类面试官它识别出的求职者的状态,或者提醒人类面试官遗漏的专业问题。”
但他强调,无论“AI面试”发展成熟到什么程度,都要掌握好应用的边界,“它可以是参考或辅助,但不能拥有决定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