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能够教会我们做人,理解和尊重他人。”4月20日,山西作家蒋殊亮相“书香三晋 阅见美好”书香餐厅开放日主题活动读书沙龙环节,以“如何从‘阅读’走向‘被阅读’”这一主题与现场观众展开对谈。

“我经常会让大家猜,我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其实,我那个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当一名售货员。”活动伊始,蒋殊以幼年时的职业梦想开场,将观众带入书籍匮乏的乡村记忆。从“难读书”“能读书”到“会读书”,蒋殊在与书籍不同阶段的共处中,推开了一座永不枯竭的文化矿脉。

谈及创作历程,蒋殊以作品《天使的模样》《红星杨》为例,揭开文字背后的深耕之旅。“比如我写《天使的模样》这本书时,就一个一个走近疫情期间逆行者去采访他们。《红星杨》是以抗战年代为背景的一个小说,当我写这本书时,就去了解大量的历史,采访大量的人物,还看了大量的书籍。可能写一本书,会读五本书、十本书甚至更多。”在蒋殊看来,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密不可分。

“现在很多青少年都会追星,但是我认为追星最重要的是看追的是什么星。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想追逐的就是蒋老师这样的‘星’,对于文字充满信念,对于写作充满尊重。”从最初阅读到见报文章被蒋殊笔力所吸引,到深度阅读更多作品后与其精神世界的共鸣,书友姚毅成为蒋殊的“铁杆粉丝”。
沙龙现场,蒋殊还通过分享她所经历的两个故事,让“如何从‘阅读’走向‘被阅读’”这一主题再次升华。从聋哑人“讲解员”到年近八十的观音庙守门人,他们都在积极突破生理与年龄的禁锢,成为文化传承中的“表达者”,让历史被阅读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被阅读”。
“在肯德基闹中取静,认真聆听蒋老师对人生、对阅读的感悟,让我受益匪浅,拥有了一个非常充实的周末。”书友李女士是蒋殊十余年的书迷,她至今难忘初读《阳光下的蜀葵》一书时的神往,“我也想号召书友们,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打卡那片美丽的阳光下的蜀葵。”
在分享尾声,蒋殊为到场书友送上签名书籍,从外地赶来的书友孙梨将亲签书籍珍而重之捧在手中:“我在线上看到了征集活动,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很高兴能够在现场听到蒋殊老师的分享,还拿到了蒋老师的亲签,真的太激动了。”
“作为一名写作者,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我会一直坚持以文字的方式去致敬英雄、表达自我。”在活动最后,蒋殊寄语读者们,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更多文字,了解历史、知晓来历,从而更加珍惜现下美好的生活。
采写:刘妍
视频:高伟 郝声雨
编辑:王宇
校对:薛江凌
审核:薛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