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新华社记者高敬
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将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在17日下午的首场见面会上,5位生态环境领域的工作者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分享他们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绿水青山的生动故事。
——谷树茂: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准确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近18年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一线,去年获得了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的第一名。做好污染源现场监测,经常需要他们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高空作业,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
谷树茂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儿,都需要用监测数据来说话。他和团队将不断研发新的先进监测设备,制定相应的监测规范、监测标准,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付怡然:“寓帮扶于监督之中”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一直从事一线执法工作。在他看来,环保执法人员应该当好“守护人”,对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守护好生态环境;还要当好“服务者”,向企业宣讲最新的环保政策,提升企业的守法能力。“寓帮扶于监督之中”,生态环境监督帮扶不仅需要发现问题,更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目前,AI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领域。付怡然介绍,新技术让环境执法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比如在大气监督帮扶过程中,执法人员可以精准识别线索,定位问题,现场工作组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胡京南:科技助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天更蓝、水更清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科技的支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回忆,2015年前后京津冀秋冬季雾霾频发高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他和同事们要对每次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系统阐明污染成因。他们研究发现,民用散煤对京津冀PM2.5浓度的贡献可达三成以上。这个研究结论,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作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团队的一员,胡京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在京津冀开展立体观测,建立了高精度的排放清单,弄清重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助力。在他看来,科研团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目前,他们正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未来有望助力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杨义平:用忠诚坚守确保核安全
美丽中国建设既要有天蓝、地绿、水清,还要守住安全的底线。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从事核电厂的驻厂监督。“我们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零容忍,用忠诚坚守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她说。
杨义平介绍,核能的开发利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除核电外,我们生活中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很多是通过辐射消毒灭菌的,X光、CT、放射性药品等核医学应用,拯救了很多病患的生命。当前,在核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核电厂核安全业绩长期保持良好,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也得到很好保障。有了安全这个大前提,核事业才能得以积极有序发展。
——袁慧: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久久为功。“90后”姑娘袁慧是一名来自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小水滴”环保志愿者。为守护好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他们围绕守水护水开展宣传宣讲、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植绿护绿、文明观察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只为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目前,像她这样的“小水滴”志愿者已有16.2万名。
“一滴水虽然很小,但有无穷的力量。”袁慧说,要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小水滴”汇江成河的团结,滴水穿石的韧劲,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小水滴”志愿者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华网